精彩小说尽在美食情缘!手机版

美食情缘 > > 山海权谱夷川泠汐热门小说推荐_完本小说大全山海权谱(夷川泠汐)

山海权谱夷川泠汐热门小说推荐_完本小说大全山海权谱(夷川泠汐)

墨山辞客 著

奇幻玄幻完结

奇幻玄幻《山海权谱》,由网络作家“墨山辞客”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夷川泠汐,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山海经》并非单纯地理志,乃“权谱”的残编,记载万物“真名”与“权柄归属”。凡物有名,则其理可召;失名则理散。上古“覆篆之祸”后,真名涣散,诸神契约断裂,九野四海碎裂。

主角:夷川,泠汐   更新:2025-10-04 21:38:3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夜的潮气像一层看不见的薄膜贴在皮肤上。

顾夷川坐在门内的矮凳上,背抵着柱子,能感觉到木头里极细的颤。

他不敢闭眼,怕一闭眼,门槛下那些字就再也不肯露头。

大伯在门外蹲着,手里握着鼓槌。

鼓不响,他就用指节轻轻敲自己的膝盖,敲出一个缓慢的节拍。

那节拍像是给风听的,又像是给自己听的。

每一次指节落下,门槛下的木纹都跟着颤一颤,像有人在底下轻轻应声。

“你第一次看到泣珠?”

泠汐低声。

夷川点头:“它像是装着一条鱼。”

“是愿。”

泠汐把珠子捏在指间,珠光在她指背和睫毛上流了一圈,“每个人都有一点,平日散在话里和日子里,遇见祠,就会被收一点。

遇见潮,就会被带走一点。

我们用它照,能看清愿落在什么地方。”

“那它也能看清祟吗?”

“能看见祟留下的洞。”

泠汐抬眼,“祟不喜欢被叫到名字,但它喜欢在人留下的名上咬一口。”

夷川想到族谱上那一格干涸的痕,手心微微发热。

他把石玦往掌心里按了一下,石面传来一阵凉意,像秋夜里的一小口水。

那凉顺着血脉走,走到他的肩胛,再回到他的心口,把心口那一小团紧,轻轻按平了一分。

“你们鲛人为什么守‘鲛章’?”

他问。

“因为我们会哭。”

泠汐说,“我们哭出来的珠子,照人的愿,比照人的脸更清楚。

很多年前,海上有过一次很大的名字的倒塌,我们的泣珠照见太多恐惧,差点把海照碎。

后来祖母告诉我们:‘护名,不以私愿换安。

’倒塌?”

夷川追问。

“像渔网一下子被剪断。”

泠汐道,“每个结都散,鱼不会全走,但海会乱。

那时候,有人把自己的名字当作网绳,用来临时系住一角。

后来这些人有的活,有的没活。

活着的,把名字的边角又缝回去了;没活的,名字就成了灯芯,供别人把灯点亮。

我们记他们,唱他们,写他们。”

门外的风忽然从左侧换到右侧。

大伯站起来,往右挪了一步。

他把鼓背靠在膝上,用手掌轻轻按鼓皮,像按住一只不安分的心。

那按的节律并不急,像在哄一个有点受惊的小孩。

“我能看看你的名字吗?”

泠汐忽然说。

夷川怔了一下:“你要照我?”

“只照到你的愿,不照你的脸。”

泠汐低笑,“我答应过不照人。”

夷川把手伸过去,掌心向上。

泠汐把泣珠轻轻放在他的掌心中央。

珠子一落,便像迅速找到了一个窝,往下沉浅浅一陷。

光,不像光,更像一层极薄的潮水,沿着他的掌纹铺开。

掌纹在那一瞬显得特别清楚,几条主线像几条河,一条往心,一条往掌根,一条往指间。

光水顺着掌纹流到指根时,突然停了一下,像是遇到了某个浅浅的堤。

“你小时候叫过一个小名。”

泠汐说。

“嗯。”

夷川的喉结动了一下,“我娘叫的。”

“她叫的时候,心里怕。”

泠汐道,“所以她把那个小名压在你的指根,怕它跑出去被海听见。”

夷川看着自己的手。

他看见光水在指根处打了一个小小的旋,然后往回退,像一条不敢过界的小鱼。

他忽然想起娘把他抱在怀里、把耳朵贴在他头顶时那种很轻的呼吸声。

那呼吸里有盐味,也有一股甜甜的米香味。

那时候,他的名字是被人抱着的。

“你现在要把它放出来吗?”

泠汐问。

夷川摇头。

他把另一只手盖上来,像给一只刚睡着的小兽盖被子。

“那就让它再睡一会儿。”

泠汐收回泣珠,珠光在空气里熄了。

门外,大伯忽然低低地“嘘”了一声。

他把鼓槌从袖里抽出来,往地上一敲。

不是鼓,是地。

那一敲落下,祠门槛下猛地冒出一缕黑,像墨被人用力吹散,细丝同时向西面爬。

“别动。”

大伯喝住两人。

他把鼓平放在膝上,用掌根滚了一圈,鼓皮发出一声低得几乎要被风吞掉的“嗡”。

那“嗡”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按住了那些黑丝。

黑丝在地板上颤了颤,像被火烤到了脚。

“它在找名。”

泠汐握紧泣珠,声音轻得像在梦里说话,“别给它。”

夷川把石玦贴紧掌心。

他感到自己骨头里的那个名字又浮上来,像一朵小小的泡。

他怕它被看见,便学白天那样,把它折了一半,贴在胸口。

黑丝停了数息,然后像意识到门内有东西守着,慢慢退回门槛下,沿着木纹往下,消失在黑里。

“它不走远。”

大伯道,“它在门外闻。”

泠汐把泣珠举起,珠子在她指间转了半圈。

她没有让泣珠照木纹,而是很轻地把珠子贴在门框上。

门框是老木,岁月里被盐和手心的汗磨得发亮。

珠子贴着那一点亮处停了两息,忽然发出一圈极细的白光,像有人在很远的地方点了一盏极小极小的灯。

“它看不见我们。”

泠汐说,“我们也看不见它。

我们只让门看见。”

“门看见就够了。”

大伯附和,“门知道谁进谁出。”

祠里的人很少说话。

偶尔有人咳嗽,咳嗽声像从很深的井里捞上来的一口气。

有人在角落里打了个盹,又被风轻轻拍了一下醒来。

他们都不问“什么时候好”,也不问“要不要紧”,他们只把自己放稳,像把一个粗陶碗放在一张略微倾斜的桌子上,慢慢调,调到不滑。

“你怕吗?”

泠汐忽然问。

夷川想了想:“怕。”

他顿了一顿,“怕我不配叫我的名字。”

泠汐看他一眼,眼里软下来:“你刚才叫得很好。”

“是你在旁边。”

“我在也好,我不在也好。”

泠汐说,“你要学会自己叫。”

夷川垂眼笑了一下。

他看见泠汐指根处那一道白痕比白天深了一点,他想问,又忍住。

他知道问这个,会把她手背上那一点不稳叫出来。

——风换向的第二次,门槛下的黑影忽然不按规矩地窜了一寸,像一条细蛇突然抬头。

它没有往门里冲,而是往门柱上蹿,想绕过去。

大伯的鼓声一紧,按住它半寸。

泠汐的泣珠也在这时亮了一线,像一根极细的钩,钩住了黑影的尾。

“它不敢进门。”

泠汐说,“它要从人心里进。”

“我看着你。”

夷川低声。

他把手握紧,又放松。

他像在跟自己的手说话:“你别抖。

我们慢一点。”

泠汐闭上眼睛,轻轻哼起那一句“护名”。

她没有把尾音收紧,而是让它在喉咙里打了一个极小的回弯。

那一弯像是在一个极暗极窄的地方留了一扇极小的窗。

窗外的风望了一眼,犹豫,转身走了。

黑影在门柱上停住了。

它像一块被水泡软的黑布,顺着木纹慢慢滑下来,最后不见。

“这回它走远了。”

大伯说。

他把鼓换了个角度,鼓面朝上,像把一只碗端稳,“留人睡。”

祠里的几个人像被施了法,几乎同时轻轻叹了一口气。

夷川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他这才发现自己一首憋着气,胸口有点疼。

他把手放在心口,轻轻拍了两下,像在拍一只劫后余生的小鸟。

泠汐把泣珠收回掌心,手指合上的那一刻,她的肩线也慢慢放下来。

她靠在柱子上,微微仰头。

灯光从她的下颌往上铺,铺到鼻尖,就淡了。

她看起来很累,但眼里的那点亮没有淡。

“你很久没睡过安稳觉了吧?”

夷川问。

“海里没有‘安稳觉’这个词。”

泠汐说,“海睡的是‘轮’。”

“轮?”

“我睡一半,另一半替我看海。

下一‘轮’换。”

泠汐笑,“鲛人睡觉也要有人值夜。”

夷川也笑。

他突然觉得,很多人其实都在这样睡。

他小时候娘在灶边打盹,手还按在锅盖上,那也是“轮”。

——夜将尽时,门槛下的木纹变得清楚了。

不是因为黑退,而是因为光来了。

最早的一线光没有颜色,像一口气吹在一块冷石上。

祠里的灯在这时轻轻颤了一下,像一个守夜的人终于可以把背放松一寸。

大伯起身,带着一种老人的迟缓,却也带着一种守住的镇静。

他把鼓背在背上,像背一个孩子。

他回头看门内两人,眼里有一种很深的柔:“出海。”

夷川还没反应过来,大伯己经把“出海”两个字放在门槛上。

那两个字像两块石头,护在门的两侧。

风从它们中间过,像从两块石头之间的狭缝过,不吵。

“我不明白。”

夷川坦白。

“风往北,潮反。”

大伯说,“你们守心,我们守屋。

灯要人守。”

泠汐看了夷川一眼。

她的眼里有光,比泣珠里的更软。

她点头:“我带路。”

“带路?”

大伯终于回头,像第一次认真看这个海里来的女子。

泠汐抬手,露出手背上那一道浅浅的白痕:“我认得海里的字。”

大伯看了她很久,像在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一段歌。

最后他点头:“你们去。

别回头。”

“为什么不回头?”

夷川问。

“回头就会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

大伯说,“那些东西认识你。”

“我记住了。”

夷川道。

“还有。”

大伯补了一句,“路上若要借名,先问众。”

“问谁?”

“问你们遇见的人。

问海。”

白泽在门外笑了一声:“问戏。

戏里有人,戏里有海。”

他把那根刻着“戏谱”的小竹签递给夷川,“插在你们走过的地方,风会记下你们说的话。”

夷川接过竹签,郑重地点头。

祠门开了。

他们三人跨出门槛。

夷川回头看了一眼,门槛下的字这次没有躲,反而轻轻浮了一线,像在说:“去吧。”

村口的路很窄,只容两人并肩。

洛姒在前面,步子不急不缓。

她的刀在背上不响,像一条懂事的鱼。

泠汐走在夷川旁边,袖口不时轻轻碰到他的手背。

那碰像潮水碰到岸,既不退,也不进,只在那儿。

走到海汊的时候,天色全亮。

海风把夜里留下的盐味吹淡了一层。

白泽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像是一首在某处看着。

他把两块硬饼和一包干鱼递给三人,又把薄册往上一抬:“我从岸上写。”

“先生不去?”

泠汐问。

“我去另一个地方。”

白泽笑,“戏要有观众,路要有人写。

我去等一个会唱谣的人。”

洛姒点头:“在北面等我们。”

白泽摆摆手,像摆一只极轻的扇。

夷川把“戏谱”竹签别在胸前,扭头看了一眼东山。

祠门里,大伯的背影像一棵不会倒的小树。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家”的一个用法:不是一个地方,是一个“回声”。

“走吧。”

泠汐说。

“走。”

夷川应。

他们踏上文鳞,水在脚下像书页一样翻开。

第一片鳞略滑,第二片就稳。

夷川把脚心里的那个“人”字轻轻往下一按,水便在他脚下变得像被晒了一刻的木板,不烫,不湿,正合。

风在耳边跑,像要赶赴某个约定。

海上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在等他们——那里有灯,有风,有人。

也许还有名字,正在被风一下一下地试探。

“去北冥。”

洛姒说。

“去北冥。”

两人同声。

潮把他们推向北方。

路径在水上写开,字在他们脚下一个一个稳下来。

(下一章:鲛章残页 / 风伯之羽 —— 路上试照愿、节律初学,风伯之羽现迹;小试祟丝,立第一座“回声”的桥。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