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投资者需要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公司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下面,媒市股网带你了解绿色动力资金流向全览 ,希望本文能帮到你。

五粮液多元化扩张受阻四川航空?

五粮液多元化扩张受阻四川航空?

缪舢/文

10月29日,白酒“二哥”五粮液股份公司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29.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1%;净利润41.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4%。财报显示,2021年1-9月五粮液股份营收497亿元,同比增长率17.0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73.27亿元,同比增长19.13%。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这是五粮液股份连续23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多年来五粮液股份一直保持快速、稳健的增长势头,与白酒“带头大哥”茅台追得很紧。钱多多的五粮液每年手握百亿利润,在白酒行业之外寻求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投资,布局多元化大战略。

此前有报道称,据五粮液集团2020年12月18日透露,2020年前11个月收入突破1100亿元,上市公司五粮液股份业绩预告全年营业收入572亿元。由此估算,上市公司五粮液股份营业收入占五粮液集团的比重为33.3%至46.4%,这意味着五粮液集团的主要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来自非酒业务,也就是说营业收入55%是多元化业务。

五粮液高管曾不止一次向媒体表示,只有通过多元化,五粮液才能做大。显然,五粮液扩张占大头的在多元化的非酒业务,目前已形成以酒业为核心,汽车、造纸、金融、健康、航空五大板块的业务结构。

2020年虽然整个中国经济因为受到疫情冲击,GDP增长减速,但五粮液的多元化布局却意气风发,捷报频传。

2020年1月,五粮液集团现代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开工,正式进军航空及绿色动力产业。2020年11月,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五粮液集团成为宜宾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入股四川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四大股东,全面杀入四川金融市场。

精彩的还在年底。2020年12月20日左右,四川航空集团增资扩股签约仪式低调举行,五粮液集团拿出50多亿元增资川航集团,占据川航集团34%的股份。在此之前,川航集团为四川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趁着疫情之下民航企业的旅客上座率低、家家亏损缺乏资金的困难之际,财大气粗的五粮液挟巨资而入,标志着五粮液正式涉足航空产业,为它的多元化战略五大板块之一航空板块落地,拿下一家优质的航空资产。

然而事与愿违,五粮液进军民航业却坎坷不顺。

近日,从民航业航旅圈爆出时间过去近一年川航股份并没有从川航集团拿到五粮液注资50多亿元的消息。

令人费解的是,新冠疫情流行肆虐今年已经第三个年头,航空公司亏损加剧,各家航空公司惨淡经营,都在四处找钱硬挺。同样已是四面楚歌、嗷嗷待哺的四川航空,遇到大金主五粮液提供50多亿元真金白银来输血,怎么落实不下来?究竟是什么在中间阻隔?

一位民航问题专家就此疑问表示,问题不出在川航集团,而是川航股份有着复杂的股权结构。

大股东川航集团和二股东南方航空持股比例分别为40%和39%,相差几乎不相上下,另外东方航空和山东航空各持有川航股份10%。由此可见,川航股份的股权分散,谁都没有绝对控股也就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样的股权结构遇到重大投资决策,涉及到股东核心利益,各家有各家的利益诉求,往往很难协调。川航集团对川航股份单方面增资50多亿元,需要得到其它股东的同意。其他股东如果同意川航集团一家增资50亿元,必然带来川航集团在川航股份的股权比例增加,其他几家股东的股权比例稀释。但其它股东如果不希望股权比例被稀释,那么就要同比例增资,但长时间疫情已经造成民航业全行业巨额亏损,每家航空公司都在艰难度日,南航、东航、山航自顾不暇,没有资金和川航集团一样按比例增资,但又不希望川航集团通过增资获得对川航股份的绝对控股,从而改变此前的股权结构,那么川航集团注入50亿元川航股份的这条路很难走通。据此看来,川航集团此举还没有得到其它股东的同意,才止步不前搁浅下来。

现在很难说 五粮液进军航空产业 折戟失败,但至少可以肯定,五粮液进军航空产业已然受阻。那么最终结局,是如五粮液所愿历尽艰险成功切入航空业?还是敲不开航空业大门抱憾离场?只有让时间来告诉答案。

周明明的创业历程

一,创业业绩

毅然辞职,办厂创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动助力车已经在国内市场悄然兴起,然而配套国产铅酸蓄电池质量性能达不到使用要求.此时,出身于电池之家和酷爱化学技术的周明明,于1995年毅然辞去教师职务,办起电池厂,立志研发出优质的国产电池.创业之初,电池厂只有8000元启动资金,三间简陋民房,十几号员工.

技术创新,助推成长.周明明身兼经营厂长,技术人员双职,一方面自主创新,另一方面 借助外脑,上门向国内行业顶尖专家请教,解决技术难题.2000年4月,历经2年多的攻关,超威首个产品电动助力车蓄电池面市.产品经检测,其性能指标超过许多知名厂家,被国内各大电动助力车生产 争相采购,为周明明掘得第一桶金.2001年,周明明组织超威技术团队开展了近百次试验工作,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将纳米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制造,产品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全面超过行业标准,其中最关键的使用寿命性能超出行业标准2倍,整体性能超过了进口的同类产品.超威纳米蓄电池一举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被浙江省科技厅评为省高新技术产品,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列为国家火炬重点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经贸委,环保局四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注重品牌营销,强力抢占市场.依托技术领先优势,周明明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营销渠道,截止目前,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经销点3500个,并出口新加坡,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其中主导产品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年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并连年保持17%的市场占有率.

规模扩张,快速发展.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超威采取兼并重组,扩大投资等方式实现扩大产能,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建立子(分)公司及OEM公司共十几家,年产能达3500万只蓄电池.产值,利税等经营业绩平均增长率达50%.2009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8.1亿元,利税3.5亿元,居全国同行前列.

二,经营与管理业绩

超威公司在周明明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企业现代化制度的建设.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一套以忠诚,责任,结果,奉献为核心价值观,以用事实数据说话,言必行,行必果为企业理念的公司文化体系.用了十多年时间,公司从创立之初只有八千元创业资金的家庭式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5家子分公司,从业人员8000多人,资产总额超过8亿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先后被获得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最具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强,中国电器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中国影响力100强等荣誉.

三,品牌建设方面的业绩

周明明历来重视品牌的建设与维护,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狠抓产品质量,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产品与服务,坚定支持政府,行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如今,超威品牌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最信赖品牌之一,先后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超威商标也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

四,推动企业上市

为加快企业发展,推动企业资本运作,在周明明的主导下,公司于05年引进了国外资本,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同时实施了上市计划,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10年内可实现上市目标.

五,在科技创新方面业绩

1,引导公司科技创新方面业绩

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周明明的领导和组织下,公司完善了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省级研发中心,省级技术中心,浙江超威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大力引进教授,博士,硕士,高工等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对当前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如全胶体电池,内化成工艺,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等进行科技攻关,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部分已经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完成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火炬重点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10项,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项.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优秀研发中心,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共取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专利拥有量居行业领先水平;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11项.科技创新为企业产,销,利,税年年大跨跃,牢固位居全国行业前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2,个人科技创新业绩成果

周明明亲自主持,参与公司技术创新工作,他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5篇,国外2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5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主持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3项,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火炬重点计划项目1项,国家新产品开发项目2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11项.获湖州市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县科技进步奖2项.2009年获中国民营科技发展杰出贡献优秀企业家,浙商科技应用新锐奖

六,在应对金融危机全球方面的业绩

1,加大投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为尽快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周明明董事长果断采取加大投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措施.2009年投入2亿多元的超威绿色能源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于当09年10月份竣工,目前已投入生产使用;在一期工程竣工当月又再次投资2.5亿元,新建超威研发中心大楼和锂电,电动汽车用电池,储能电池生产线主厂房,以进一步强化研发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新能源产业化能力,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2009年工业投入,销售同比增长25%.

2,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创新

在周明明的倡导和亲历亲为下,超威公司非常注重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9年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配置4名工作人员,对公司专利,注册商标等方面实行系统化管理.此外,公司还聘请杭州,湖州专利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律师,不定期地为公司的技术人员,行政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业务培训,提升了全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目前,超威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湖州市仅有4家,超威公司是长兴县唯一一家企业.

3,积极开展营销模式的创新

周明明凭借丰富的营销知识,在全国行业中率先提出国内蓄电池市场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转移趋势的预测,对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创新:

①在全国行业中率先建立规模化的销售二级市场.2008年建立31个大区,285个分区,3500个经销网点,到2009年底二级市场的产品销售比例占全部销售收入的75%.在今年全行业销售普遍下滑的情况,超威销售收入藉此同比增长21%;

②出台销售激励政策.2009年授予全国41个销售点为年度营销奖,投入250余万共奖励41辆小汽车给相关销售点;

③导入营销员培训机制.为进一步提升营销员的业务技能,周明明在全国行业首位实施了投入一百多万元,将全国经销区域300余名营销经理集中到长兴总部,聘请国内著名营销咨询专家进行营销全方位授课培训,使营销人员业务水平突飞猛进,销售业绩有了较大提升.

七,在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排上的业绩

超威公司在董事长周明明的领导下确立了企业发展的宗旨和使命:倡绿色能源,完美人类生活.多年来,公司一直致力于绿色动力能源产品生产过程的节能与减排工作,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周明明的领导下,超威公司于2005年首批通过了长兴县蓄电池行业整治,并在全省行业内率先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8年起在全省电池行业中率先对铅酸蓄电池制造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实施了无镉,节能,节水的铅钙合金无镉内化工艺技改及产业化,推广工作.目前项目在公司总部已实现产业化,正加快向子分公司推广,为铅酸蓄电池行业在制造上减少能源消耗与资源浪费,实现低碳经济,走上绿色化生产道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公司新开发成功的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用铅酸蓄电池及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用铅酸蓄电池,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及绿色环保电动汽车产业的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八,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

周明明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回馈社会,回馈乡邻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周明明的领导下,超威公司在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中认真地履行了行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

绿色环保生产,建立生态和谐环境.超威公司于2003年率先研发成功蓄电池行业环保设施,2006年经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肯定,但周明明并不满足已有成就,在2009年上马的超威绿色能源科技创业园的规划中,周明明做出决定,增加投入3000万,采用最新内化成工艺,自动化设备和先进的环保设备,同时增加绿化,建设花园式工厂,确保废气,废水零排放,工人无毒害,彻底改变人们对铅酸蓄电池落后生产方式的传统印象,为铅酸蓄电池行业实现绿色化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集团公司为社会解决了近8000个就业岗位,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福了一方乡民.

积极参与公司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多年来公司在周明明董事长的引导下,一直致力于企业周边的新农村建设,与周边村委会建立了结对子关系,每年捐出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活跃农村生活,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推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双重发展.2009年湖州市委统战部授予公司统战心连心 服务新农村先进单位,对公司支持新农村建设无私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积极开展扶危救困,捐资助学,支持大学生创业等活动.近三年来公司在周明明董事长的领导累计支出300万元,支援灾区重建,资助大学创业资金,青年创业资金,公司驻地贫困学子,援助困难村户,扶危助贫,被授予爱心奉献企业家,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5,近三年在长兴地区共上缴税金2.5亿元,全集团子公司向所在地税务部门上缴税收达6亿多元.

经过10多年来的创新创业,以周明明董事长为核心的超威公司目前已经在行业实现了由超威制造向超威研发的转变.在2010年里超威公司将加快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实现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的全方位接轨,力争为中国民族电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做好行业龙头的贡献和表率.

主要贡献:实用型新专利一项:圆柱形克维护铅酸蓄电池。《蓄电池》发表论文8篇:“圆柱形铅酸蓄电池的优选研制”、“电热系列用密封蓄电池的研制”、“低锑合金板栅用于摩拖车电池的实践”、“小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自放电与气密关系的研究”、“电动自行车用阀控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的探讨”、“也谈阀控铅酸蓄电池的低温性能”、“关于于荷电极板持久性的工艺探讨”、“电动自行车用‘小密’铅酸蓄电池的研制”。《电源技术》发表论文两篇:“小型阀控式铅酸蓄电地质量问题分析”、“摩托车用‘小密’铅酸蓄电池应重点发展低锑型”(两篇均被美国《化学文摘》摘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电池工业》均刊发了论文“电动自行车用密封铅蓄电池的研究”。研制产品获湖州市第二届个体、私营企业名、优、特、新产品金奖。

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船舶制造三大运行指标;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规模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标。

行业概况

1、定义

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指能够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推进方式、航行状态、用途等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其中,最能说明船舶特征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具体参见下表。

2、产业链剖析

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设备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设备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历程:初步建立现代高水平船舶工业体系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回首自近代以来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废墟起步、对外开放、世界跨越、继往开来等主要阶段,由千疮百孔到重获生机、由百业待兴到脱胎换骨,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高水平的船舶工业体系。

行业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业向绿色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前瞻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同时,为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平稳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24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7%。承接新船订单45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89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6.1%。

2、2020年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达1530亿元

2014-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重点监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波动变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11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530亿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产值251亿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1年1-7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16.2%;船舶配套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修理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数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点监测企业数量分别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据企业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3、船舶制造企业营收受疫情影响较大

不同于船舶工业其他业务的增长态势,2013-2020年,我国规模船舶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船舶制造行业持续低迷。

2020年,全国规模船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销售收入为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销售收入为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销售收入为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销售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统计口径不同;2)同比增速根据当年规模企业数量进行了调整。

4、出口船舶订单占手持订单量的比重高达88%

2020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26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4%;承接出口船订单403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9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7%、89.1%和88.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华东地区造船实力较强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0340家)、山东(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广东(7642家)、辽宁(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

从船舶制造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来看,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0》所统计的2019年情况来看,华东、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据了全国相当的份额,其中又以江苏省、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占比较多。

2、企业竞争: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8%,新接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2020年,我国船舶制造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并且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世界十强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业的11家上市企业中,选取8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对其业务布局情况整理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展望未来,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的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

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来船海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综合全球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各船型船龄情况、船东对存在弊端的LNG动力船舶的观望态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历史数据等,前瞻分析认为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将达39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有望增长至5500万载重吨,由此手持订单量将进一步增加至8711万载重吨;

2021-2026年我国船舶制造产能预计将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波动变化,造船完工量将根据新接订单量灵活调整,手持订单量则根据每年新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进行计算,预计2026年绝对环保的可替代燃料动力技术仍未能实践应用于船舶中,新接订单量将下降至2800万载重吨。

净利润超64亿元!潍柴动力年中业绩凭何逆风飞扬?

8月31日,潍柴动力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内容显示,上半年,潍柴动力实现营收1263.9亿元,同比增长33.8%;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增长37.4%,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国内外疫情反弹、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潍柴动力业绩如何做到稳步提升?

科技 赋能 发挥规模效应

一直以来,潍柴始终把利润增速大于收入增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而利润增长又与产品竞争力、销量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潍柴持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升级为抓手,抢占市场份额。

据悉,2021年上半年,潍柴研发投入超46亿元,位居行业榜首。在潍柴看来,企业盈利与自主掌控的科研成果成正相关;销量的增长取决于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否为客户创造高收益。

潍柴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潍柴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是技术创新驱动的“排头兵”。以潍柴国六发动机为例,得益于雄厚的技术积累,与竞品相比,油耗降低了1-2L/100km,切实为用户创造了收益。

另外,依托科研创新的赋能,为潍柴提前掌握技术储备,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精准预判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其与整车厂开展产品定制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同时,潍柴苦练“内功”,通过降本增效,提升利润率及产品竞争力。该负责人强调,2020年,潍柴发动机销量已突破了100万台销量大关,拥有无可比拟的“规模效应”优势,可根据不同细分市场开展针对性研发,从供、产、销全方位降成本,赋能利润提升。

协同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

受到国六排放标准切换和外部投资环境愈加复杂的叠加影响,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尤其是,三季度重卡行业销量持续走低,行业面临着需求透支、后劲不足的风险。

面对行业的周期性回落,在潍柴看来,发动机、动力总成等传统业务板块,要聚焦市场份额的提升,巩固“龙头”地位;大缸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兴业务要发挥战略优势,在收入和利润方面接续发力,起到补充作用。

“虽然重卡行业需求面临下滑,但潍柴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周期结构和区域结构,新能源、新 科技 、新业态不断突破,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该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在大缸径发动机市场,潍柴抓住国内数据中心、油气田等市场机遇,逐步释放市场红利,营收显著增长;在液压方面,潍柴依托在工程机械、农业装备领域的市场优势,在挖掘机、搅拌车、装载机等板块实现销量突破。

另外,在智能网联方面,潍柴以凯傲、德马泰克、清智 科技 为“先头阵地”,布局数字化转型,发力智慧物流、智能驾驶等后市场业务;并依托规模效应的大数据优势,以“新零售”的思维实现车货匹配,进军后市场板块,培育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潍柴不仅仅是重卡动力生产企业,而是全领域动力方案解决者。”该负责人表示,潍柴在巩固强势业务的同时,新能源板块逐步实现量的发力;液压及大缸径发动机板块逐步实现利润的发力;海外业务整体营收结构更加均衡,更加趋于多元化,保证了潍柴经营业绩稳健增长。

布局未来 “两条腿”走路

近年来,大气环境治理愈加趋于严格。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大气污染的深度治理。其中, 汽车 尾气排放治理首当其冲。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内燃机市场,企业“一刀切”终止燃油动力的研发并不切合实际。潍柴以‘绿色动力,国际潍柴’为企业发展使命,在发动机燃料类型的研发上,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布局,主动引领技术升级。

一方面,在传统能源领域,潍柴不仅前瞻布局,而且不断提高排放标准。前不久,潍柴国六发动机产销突破40万台,位居行业首位;同时,在全球率先研发出了热效率超过50%的柴油发动机并实现了商业化落地,为传统燃油动力绿色发展打造了范本。

另一方面,潍柴持续发力纯电动、混动以及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从2016年开始,潍柴便开始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研发,并在技术层面自主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等核心技术。

据介绍,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潍柴不仅实现功率50-160千瓦全覆盖;而且牵头承建了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格局;并且其整合行业优势的氢燃料电池车在全国示范运营里程将近1000万公里,切实推动了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绿色动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背景

绿色动力为了实施自身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核心技术能力,并在国内建立了专利技术设备的OEM加工基地。此外,绿色动力还与日立造船、三菱重工、日本田熊等世界著名的垃圾焚烧技术设备供应商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可为各城市提供各种技术及建厂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城市政府的个性化需求。

绿色动力集团为了提供完善的专业化服务,除建立了垃圾处理技术研发中心,还建立了自己的工程服务公司、运营管理公司,提供专业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专业服务。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绿色动力不仅签署了中国第一份以BOT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垃圾处理服务特许经营权合同,完成了中国垃圾处理产业首例BOT项目融资,还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综合竞争实力,在国内中标多个垃圾处理项目,通过多个项目的资格预审,培育项目数10个,是中国境内获得项目最多的公司之一。

绿色动力已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技术中心,深圳科技企业50强。被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评为中国环保骨干企业,是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深圳市高新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公司在垃圾处理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绿色动力在2005年主动引进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2009年,北京国资公司成功完成对绿色动力的再次重组。经过重组后的绿色动力已经成为一家国有独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将北京国资雄厚的资金实力、投融资能力、品牌优势、管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与绿色动力在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优势、技术能力、丰富的专业经验和业绩优势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成为行业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之一,为绿色动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动力目前已建成和在建多个垃圾处理项目,所有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绿色动力将形成年处理垃圾数百万吨的能力。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垃圾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改善了生态,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还回收了垃圾的能源,其节能效益是十分显著的。绿色动力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己任,致力于城市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力争早日成为中国一流的专业化垃圾发电产业集团。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媒市股网关于绿色动力资金流向全览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