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需要注重长期投资的理念。投资者们需要具备长期投资的思维方式和耐心,以实现稳健的投资回报。接下来,媒市股网小编会对“科龙并购”进行一个分析,并对本文标题“科龙并购——收购科龙是谁”做一个详情解答,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汤业国的人物经历

汤业国的人物经历

海信收购科龙可以说是2005年中国家电行业最具轰动性的并购,在这中间43岁的海信空调副董事长、科龙电器新总裁汤业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汤业国有着辉煌履历:1997年,从山东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的位置上,跳到陌生的海信集团担任总会计师。2000年,他获誉中国首届“金鼎奖”杰出总经理,2002年,入选2002年度中国家电十大风云人物,成为学院派职业经理人的成功典范。 从2005年9月21日汤业国出任科龙电器总裁一职到如今,深得海信管理精髓的汤正在慢慢地将他的思想张力释放出来。9月9日,海信空调与狱中的顾雏军签署科龙电器的股权转让协议,9月21日汤业国再答卖或挑重担,出任科龙电器总裁,10月17日,科龙举行的“2006年科龙营销战略与产品推介会”,汤业国第一次以新总裁的身份迎来全国的经销商和新闻媒体。与以往的低调不同的是,这次汤业国显得自信无比,当天的经销商会议上,他高调亮出科龙2006年的新营销计划:产销冰箱450万台,空调300万套,这个目标乍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但经销商却以当天的36亿元的巨额定单来回应汤的高调。很快汤业国就给出了海信入主后的第一张成绩单:科龙冰箱10月份的销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与9月份相比,科龙冰箱销量增长61.5%,空调销量增长124.7%,这显然出乎所有行业的预料。

对此,汤业国告诉记者,“海信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科龙既不是人们想像中的‘烂摊子’,也不是大家所谓的‘病龙’,对于我本人和海信集团来说,它都是机会,也将是块‘无价之宝’。” 汤业国的说话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在通过预付货款的形式为科龙提供6亿元的启动资金后,以营销见长的汤业国就点燃了“三把火”,外树形象、中抚渠道、内调架构。

随着生产经营的恢复正常,重树消费者信心、激活市场已成当务之急。这时有一个良好的契机摆在面前,那就是万众瞩目的神六飞天事件,此前科龙就有意借此“大作文章”,并作了相应准备。于是,汤业国决定,以更高调的姿态进入,取得神六最高级别的冠名权,借助这一现成项目,展开猛烈的广告攻势——在央视各主要频道与凤凰卫视上有关神六的各种栏目整齐亮相,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科配历龙重建信誉。

在渠道安抚方面,汤业国并没有硬性将海信和科龙的渠道进行糅合,而是延用科龙原来的渠道,在经销商会取得36亿元的大单后,新科龙并没有放过随后举行的各种大型展会。10月28日,“第五届中国顺德国际家电博览会”上,科龙推出了21个系列97款冰箱产品,23个系列100多款空调产品,并宣称未来将主推科龙、容声品牌。

汤业国指出 ,“海信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其在家电领域良好的信誉和影响,与科龙的供应商、销售商迅速建立联系,恢复上下游对科龙的信心与支持,迅速恢复产能,使其重新回到良性运转的轨道。”

然而汤业国对科龙原来渠道的调整也显得很果敢,在新科龙10月中旬首度集体亮相的管理团队中,除第一副总裁林澜和副总裁罗俊两人来自原科龙外,分管财务、生产和国内营销的副总裁均由海信方面的人员接任。海信空调、冰箱资产与科龙的全面整合。必然带来中层管理人员的整合问题。底层员工也开始受到波及,部分营销人员已确定被裁,降薪的风声不断传出,这也印证了汤业国此前的表态:“阵痛在所难免”。

新领导到位后,营销部门是其调整的重点:首先,撤销原有的大区总经理职位,由分管营销的副总裁直接管理下面各分公司总经理,借此减少职能层次,加强信息传达;其次,集团内部的冰箱和空调营销本部的销售管理科被合并;第三,撤掉一些二级城市的营销中心。

当然整合科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对科龙的财务审核因为深圳中院、佛山中院对科龙电器股权的双重冻结而受到影响,目前仍在进行当中,而收购费用因此仍未确定,而收购后在商标、渠道、人员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还存在着法律和财务风险,汤业国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

汤业国坦言,这次海信集团将整合科龙作为集团的“一号工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很多原海信空调的管理人员都是背井离乡、破釜沉舟,从青岛来到陌生的顺德,能否成功在此一举,而对于他本人来讲,这次挑战的难度和刺清伍激性都是空前的,不成功则成仁。

海信打造新科龙的工作刚刚起步,43岁的汤业国依然年轻,从这位山东汉子充满挑战欲望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科龙”的美好未来。

会计学基础课作业,老师要求:从网上找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的具体案例,分析会计造假的根本动机

科龙事件

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答简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稿穗元。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2.虚增收入和收益

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清敬裤柯尔的操纵下,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入3.048亿元和5.127亿元,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科龙舞弊手法之三: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经查,科龙电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共同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2003年、2004年科龙公司年报也均未披露使用关联方巨额资产的事项。

顾雏军入主科龙不久便开始在各地疯狂收购或新设控股子公司,通过收购打造的“科龙系”主要由数家上市公司和各地子公司构成。到案发时,科龙已有37家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28家分公司。由顾雏军等在境内外设立的私人公司所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在国内亦拥有12家公司或分支机构。此间”科龙”与”格林柯尔”公司之间发生资金的频繁转换,共同投资和关联交易也相当多。科龙公司在银行设有500多个账户都被用来转移资金。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和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的累计发生额为34.85亿元。

如此看来,对于格林柯尔而言,科龙只是一个跳板,它要做的是借科龙横向并购,利用科龙的营销网络赚取利润。顾雏军把国内上市公司科龙当作“提款机”.一方面以科龙系列公司和格林柯尔系列公司打造融资和拓展平台为由.通过众多银行账户,频繁转移资金,满足不断扩张的资本需求,采用资本运作通过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对科龙进行盘剥,掏空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通过财务造假维持科龙的利润增长。

(二)科龙审计报告透视

科龙财务造假该打谁的板子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自然难脱干系。2002年之前,科龙的审计机构是安达信,2001年,ST科龙全年净亏15亿元多,当时的安达信“由于无法执行满意的审计程序以获得合理的保证来确定所有重大交易均已被正确记录并充分披露”给出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02年,安达信因安然事件颠覆后,其在我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并入普华永道,普华永道对格林柯尔和科龙这两个“烫手山芋”采取了请辞之举。之后,德勤走马上任,为科龙审计了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在对ST科龙2002年年报进行审计时,德勤认为“未能从公司管理层获得合理的声明及可信赖的证据作为其审计的基础,报表的上年数与本年数也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此前安达信曾给出过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2001年年末科龙整体资产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2002年给出“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得有些牵强。在此基础上,2003年德勤对科龙2003年的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04年德勤对科龙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尽管在2004年年报披露之后德勤也宣布辞去科龙的审计业务,但它此前为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为2002年、2004年年报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没有撤回,也没有要求公司进行报表重述。既然科龙被证实有重大错报事实,德勤显然难以免责。据媒体透露,证监会基本完成了对德勤的调查,德勤对科龙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未发现科龙现金流量表重大差错等。

第一,在执行审计程序等方面,德勤的确出现了严重纰漏,对科龙电器的审计并没有尽职。例如,证监会委托毕马威所作的调查显示:2001年10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间,科龙电器及其29家主要附属公司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疑似格林柯尔系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重大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的重大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共计75.5亿元。而这些在德勤3年的审计报告中均未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之一,即须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一一审计报告》第18条规定,意味着德勤认为科龙2002、2003、2004年度的现金流量表是公允的。

第二、德勤对科龙电器各期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时,直接按照科龙电器期末存货盘点数量和各期平均单位成本确定存货期末余额,并推算出科龙电器各期主营业务成本。在未对产成品进行有效测试和充分抽样盘点的情况下,德勤通过上述审计程序对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并予以确认,其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均不合理。

第三、德勤在存货抽样盘点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确定的抽样盘点范围不适当,审计程序不充分。德勤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实施抽样盘点程序时,未能确定充分有效的抽样盘点范围,导致其未能发现科龙电器通过压库方式确认虚假销售收入的问题。存货监盘也是一项重要的审计程序,如果进行账实相符核查,科龙虚增的主营业务利润其实并不难发现。

第四、科龙销售收入确认问题,体现出德勤未能恰当地解释和应用会计准则,同时这也说明德勤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收入的确认应该以货物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为标准,一般来说仅以“出库开票”确认收入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如果一项销售行为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就不应确认为收入。未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必然导致利润虚增。对较敏感的“销售退回”这一块,德勤也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致使科龙通过关联交易利用销售退回大做文章,转移资产,虚增利润,这也是德勤所不能回避的错误。

第五、德勤审计科龙电器分公司时,没有对各年未进行现场审计的分公司执行其他必要审计程序,无法有效确认其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真实性及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真实性。科龙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组织结构相当复杂。按照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审计风险,即审计重要性水平来确认每年对哪些分公司进行现场审计。

(三)思考与启示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主要有:

1.科龙财务造假根源何在

科龙财务造假的根源仍然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2001年,科龙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格林柯尔”实现了民营化重组,其初衷是希望民营资本的介入能够打开产权之结,改善公司治理。现在看来,在顾雏军的把持下,科龙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不但没有改善,反倒被强化了。几年来公司的会计数字游戏、关联交易以及公司资金被”掏空”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再次凸显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科龙已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但实质上公司治理仍存在严重缺陷。顾雏军利用其对公司的超强控制力,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为格林柯尔谋利,导致科龙陷入新的危机。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名存实亡。当科龙为种种“疑云”笼罩,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之时,科龙的独立董事始终未能发表有助于广大中小股东揭晓“疑云”的独立意见,难怪科龙的中小股东发起震撼中国股市的要求罢免其独立董事的“独立运动”。当然,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还包括外部治理,否则治理的重任难以完成。那么,外部治理的关键又是什么是法制的完善和监管的有效性。有法不依,任何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都可能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保障。虽然市场主体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会与制度博弈,而法律法规就是为了约束和防范这种试图突破制度的行为而设置的。若缺乏有效监管,这种企图突破法律制度的活动将会变本加厉。要约束公司行为,保障其内外部治理的实现,必须落实监管的有效性,最终使公司问题通过监管而得到及时发现、制止和惩戒。

2.强化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证

证监会是对证券市场行为进行全程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构。顾雏军涉嫌多项证券违法违规问题,证监会决定对其进行查处是完全必要的。事实上,2002年以来科龙的经营业绩出现剧烈波动,已经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质疑,现已查实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存在严重不符,但它居然能够利用财务数字游戏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混”了近5年。可以说,科龙是”自我曝光”在前,公众质疑在先,证监会立案调查滞后。作为市场监管者的证监会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苗头,进行有效监管,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投资者,反映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有待提高。

此外,从证监会立案调查科龙事件,到顾雏军等人被拘捕,投资者未能及时从相关方面获取案情进展情况,即使案情细节不便披露,对于科龙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程度也应有个交代。相比之下,创维事件发生后,香港廉政公署立即发布包括涉案人员、案件主要内容在内的详尽信息的做法,不能不让人感到目前投资者应有的知情权依然欠缺。

3.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

如果说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那么独立审计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和舞弊行为的另一道重要关卡。拥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金字招牌的德勤没有把好这道关,反而深陷“科龙门”,由此可以发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大陆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操守

自从我国会计审计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以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以其独有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占据了国内审计服务的高端市场,业务收入和利润率遥遥领先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资本市场的磨砺和实力赋予了其极高的品牌价值,为其带来巨大的商誉和业务机会。所以,德勤作为科龙的审计机构.其专业胜任能力毋庸置疑。而科龙聘请国际“四大”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来做审计,也相信其审计报告的公信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然而,事实证明,如果审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就可能成为问题公司粉饰其经营业绩的“挡箭牌”,并给事务所带来一连串麻烦。鉴于德勤在科龙审计中的表现,难怪有人怀疑德勤在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双重执业标准”。否则,审计师完全可以发现科龙的问题和顾雏军的犯罪事实。所以,审计师在出现错误时,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些固有局限”所致,或是被审计公司管理层的造假责任等,会使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业产生不信任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反观目前审计行业的现状,审计师职业道德缺失已导致大量的审计失败,审计师知情而不据实发表意见和预警信息,不仅是失职,还有渎职嫌疑,不但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事务所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当然,审计师身陷问题公司,制度环境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人们习惯称审计师为“经济警察”,实际上夸大了外部独立审计的作用。审计师没有司法或行政权力,因此可能无法获得能与行政或司法机构比肩的信息。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现在许多审计师身陷问题公司,主要因为上市公司能够左右会计师事务所的饭碗。而且,道德审判意识不强且违规成本又低,因而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对于造假企业,审计师仍有可能铤而走险。

问题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超国民待遇”

近年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内地的业务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陷入财务丑闻的事件也开始出现。一向以质量精湛、执业独立而占据国内大部分审计市场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成为被告。“科龙一德勤”事件中受指责的问题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主要问题是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建立和执行统一的监管标准。诚信制度面前应当“人人平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给予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平等竞争的平台,使公平公正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4.审计风险防范

德勤对科龙审计失败,再次说明了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目前审计师面临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企业组织形式纷繁复杂和经营活动多元化,要求审计师们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事务所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民事赔偿方面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明确。无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失败是否受到行政处罚,只要虚假陈述行为存在,就可以作为被告,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其向法庭自我证明清白,或承责或免责,这样一来审计师的责任更为重大。

面对目前独立审计行业的系统性高风险,无论国际所还是国内所均难幸免。财务丑闻中不能排除有审计人员参与或协助造假,或有审计质量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审计人员也会成为造假公司的受害者。导致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复杂,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曾总结过其中最重要的十大因素。但审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审计结果是错误或者不恰当的;二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独立审计的原则,或者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过错甚至欺诈行为。因此.增强风险意识,通过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来推动独立审计的良性发展,是化解审计风险之根本。

奥马冰箱创始人蔡拾贰原来不是在科龙工作的吗?怎么又搞起奥马冰箱来了?谁能介绍下事情始末啊?

2001年10月31日,全国各大媒体的财经记者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得到一条消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格林柯尔以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20.6%的股权(后来收购价降低为3.48亿元),成为科龙第一大股东。在顾雏军的人突然成为科龙的新主人后,这家连续8年稳居中国冰箱行业老大的明星公司突然陷入了神秘的动荡之中。对于顾雏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时任科龙副总裁兼容声冰箱总经理的蔡拾贰感到了紧张。2001年,科龙甚至出现了拖欠供应商货款的现象,这在过去十多年从未有过。喘息未定,顾却并未停下并购脚步,反而更加激进地将触角伸向汽车领域。 往事如烟不胜唏嘘,蔡拾贰心里有说不出的惋惜。二十多年来,他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交给了科龙,殊闭告不知几代科龙人辛苦创下的家业,竟然遭遇了如此纠心的跌落。更重要的是,新老板性格狷狂听不进意见。比如,一拍脑袋闹着上马儿童冰箱,而且一搞就是10多款,投资高达数千万。 “项目听上去不错,但中国家长往往不愿孩子多吃零食,他会专门买个冰箱给孩子?” 当晚,蔡拾贰和同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阻信,但信却很快石沉大海。更令人气愤的是,一次内部会议,顾对着蔡拾贰说,“轿如明产品一橡返定要搞上去,不然我就把你的名字从蔡拾贰(蔡拾贰排行十二,由此得名)改成蔡拾叁!”蔡拾贰农民出身,性格沉稳而隐忍,但这一次他的心真的凉了。蔡拾贰去意顿生,于是率领一批部属解甲离任。此后的中国家电江湖风起云涌,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去向。后来他们就成立了新企业就是现在的奥美冰箱。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媒市股网关于科龙并购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