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投资者需要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公司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下面,媒市股网带你了解交银精选的基金经理 ,希望本文能帮到你。

交银施罗德首席基金经理唐倩离职 年内换东家基金经理已破百

交银施罗德首席基金经理唐倩离职 年内换东家基金经理已破百

7月28日,交银施罗德基金首席基金经理唐倩正式宣布离职。至此,2018年以来,已有108位基金经理离职。

根据当天发布的《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变更的公告》,唐倩因“个人原因”,于7月28日离任该产品基金经游答理,且没有转任该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并已按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

在此前的7月4日,交银稳健配置基金已增聘了新的基金经理。为交银蓝筹混合基金现任基金经理陈孜铎,陈孜铎管理的交银蓝筹混合2017年的业绩为17.57%。

18年从业经验,管理过2只基金均取得正收益

唐倩此前管理的交银稳健配置基金在2017年取得不俗的业绩,全年投资收益达55.25%,为2017年权益类基金经理女状元。

不过,2018年以来,交银稳健配置基金的表现不及2017年那么突出,截至7月27日的收益为-6.8%,在同类基金中排名中游。

在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公司网站上,7月19日发布的关于投研团队的介绍中,唐倩为该公司首席基金经理、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唐倩已有18年证券投资从业经历,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硕士。2000年至2004年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2004年至2006年任中银国际有限公司分析师;2006年至2007年任香港雷曼兄弟证券公司研究员;2007年至2013年于上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部总监、基金经理,其中2011年4月28日至2013年7月8日担任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经理。2013年7月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权益部副总经理、首席基金经理。2013年12月12日起担任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唐倩个人资料

在唐倩的公募基金经理生涯中,她管理的两只产品都取得了正收益。分别为,2011年4月到2013年7月期间,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获得了14.12%的收益;2013年12月到2018年7月期间,交银稳健配置基金共计获得了112.25%的收益。

唐倩管理的2只基金历史业绩

不过,唐倩在两家基金公司任职期间都只管理了一只基金,这与许多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管理好几只基金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8年已有108位基金经理离职

关于唐倩离职后的去向,此前业内有传闻称其将转投私募基金公司。

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始终保持在每年10%左右。仅2018年1月1日至7月28日,已有108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据和2017年同期的97位相比,有小幅提升。

其中,63家基金公司有基金经理离神凳慧职,工银瑞信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均有5人离职,人数居多。

从基金公司发布的离职原因看,“个人原因”粗族成为大多数基金经理离职最体面的理由。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较为疲软的市场行情下,业绩不佳或是他们离职的真正原因。

一改牛市期间集体转私的风格,如今基金经理跳槽更多在公募行业内重新选择。如2018年1月从华安基金离职的基金经理牛勇,之后加入了华泰柏瑞基金,并自5月起担任华泰柏瑞盛世中国基金的基金经理。

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下一站亦是公募基金。比如汇丰晋信基金丘栋荣加盟的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中庚基金,该公司6月初已经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成为年内第三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兴全基金副总经理傅鹏博离职后,选择的是与前东证资管董事长陈光明携手创业,筹备设立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这可以看出,机制更为灵活的公募基金公司成为优秀基金经理继“奔私”之后的另一种创业选择。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王崇水平到底怎么样?可以听取吗?

交银施罗德是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虽然这家基金公司的名声并不是特别的旺,不算是主流的基金公司,但这家公司却有着著名的交银三剑客,分别是何帅,王崇和杨浩。他们三位都是很厉害的人物,所以在基金方裤渗桥面的问题都可以请教他们,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多多听取。

王崇不仅是从业方面业绩很优秀,他本人的学历也是很高的。他毕业于北大,是北大的金融博士,入行已经十余年了,担任过研究员,基金经理,还有行业分析师。王崇他个人的风格比较明显,他是出了名的长跑选手,个人比较偏爱逆向投资,喜欢自上而下控制系统风险,会比较注重成长股,他个人对于实际的把控也是比较准确的,他管理的基金一般都有着个股集中,但行业较为分散的特点。

在他要选择投资的时候,他会比较看重有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公司,并且喊氏特别喜欢提前谋划一些冷门的板块,不会对当下热门的板块抱有太多的追逐心理。他手下的团队也比较的精良,不会太过在意关于公司的一些新闻,而是亲自去对公司进行调研,正是由于这种亲力亲为的精神,使得王崇的团队收获了很多。

除此之外,王崇的回撤控制能力也是较好的,大多数的人都会有翻车的一刻,在王崇表现低谷的时期,他的回撤能力也是较为不错的胡猛,由此可见,他的人的能力还是很优秀的。想要了解他,也可以多去看看交银的新成长基金,这是他管理的代表性基金,过往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当然了,除了交银新成长混合以外,他还曾经管理过交银精选混合,以及交银瑞丰三年封闭混合。

就是我对他的一些基本了解了。

交银施罗德田彧龙:热爱时代,拥抱变化

导读:过去几年,伴随着良好的公司文化,前瞻的研究以及优异的中长期业绩,交银施罗德已经成长为国内一线的主动管理投研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仅有明星基金经理“三剑客”:王崇、何帅、杨浩,也有一批快速成长起来的年轻基金经理。田彧龙,就是交银新一代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

早在2015年我就认识了田彧龙,当时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极度聪明,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在他成为基金经理之后,能够更深刻的看到田彧龙的学习能力。计算机行业出身的田彧龙,已经不再是一个 科技 股的基金经理,他把能力圈扩大到了大消费领域,并且通过理解消费提升自己对 科技 成长股的认知。

田彧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于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敏感性,而且善于通过用户体验来理解变化背后的本质。田彧龙认为, 科技 股投资最甜蜜的是0到1,爆发力很大,但是1到N的道路可能充满了坎坷。变化是 科技 的双刃剑,变化带来爆发力也意味着难以构成很强的护城河。相反,消费行业最甜蜜的是1到N,企业的护城河会越来越强,获得市场份额的提高。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金经理,田彧龙不断在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无论是管理的容量,对回撤的控制,还是投告局研效率的提高。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那种热情,这种热情能够在访谈中有很强的感受。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田彧龙的投资“金句”:

1.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一个狭义的 科技 股基金经理,更多是一个成长股基金经理

2. 科技 股的1到N往往充满着不确定性,袜携让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带来护城河的下降,竞争格局的恶化。但是消费品的1到N,却很甜蜜,正好和 科技 股相反,带来的是竞争格局的优化

3.我们的投资要为将来的注册制做准备,谁能更好适应,谁就能胜出

4.我的一个老领导跟我说过,投资最重要的是应对,而不是预判

5.我觉得基金经理占据了这个行业大多数人的光环,许多投资成果要感谢研究部的力量。注册制下,公募的竞争,未来更多的是团队的比拼,而非个人

6.我选择 科技 股,会把中观产业趋势放在第一位,在一个好的产业趋势下面,再去选择好的公司

7.研究消费品,必须要研究消费者心理

8.这两年消费品最大的变化来自新产品和新渠道的融合

9.投资消费品,0到1、1到2、2到3的阶段不投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在3到N的阶段敢不敢重仓。0到1的机会,更多来自勤奋和前瞻。但是抓住3到N的机会,更多来自深刻的理解能力

科技 把握0到1,消费享受1到N

朱昂:之前有许多成长股基金经理都对你评价很高,终于有机会能和你聊聊投资,要不说说你过去一年的一些感悟?

田彧龙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的投资年限不够长,许多框架并不算特别成熟,倒是有一些感悟可以分享一下。我入行是看TMT的,过去组合里面的 科技 投资风格也很鲜明。但是去年开始,我在组合里面增加了消费和医药,把自己的能力圈进行拓展。

我的想法很简单, 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一个狭义的 科技 股基金经理,更多是一个成长股基金经理。 我看了消费品之后,也帮助我了解到 科技 股投资好和不好的一面。更何况,能力圈拓展之后,能够有效控制来自 科技 投资的回撤。

科技 股的1到N往往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带来护城河的下降,竞争格局的恶化。但是消费品的1到N,正好和 科技 股相反,带来的是竞争格局的优化, 我今年买了一个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就属于消费品的1到N。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品牌不断深入人心,渠道不断完善,综合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越拉越大。

科技 投资的魅力是,技术路线很多,创新很多,爆发力很足。有些企业看准了一个技术路线,吃到了从0到1的红利,这个过程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在从1到N的过程中,如果护城河和商业模式没有那么强,就会有许多竞争对手进入,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有些从0到1获得成功的公司,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地位倒退回去,这是和消费品投资隐旅完全不同的。

其次,我发现消费里面很多公司的研究框架,和我看 科技 股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说我买的一些消费品,也是从一个大的创新出发。我们看到餐饮行业的供应链出现改变,许多餐厅的后厨不再从原材料开始做起,而是有其他人提供配送,餐厅直接炒一炒就行了。我还在研究无糖饮料、盲盒、潮玩等,这些新消费研究的方法论和 科技 股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当消费品从1到N的过程中,是很甜蜜的。

大家经常会说某些消费品公司的天花板很高很远,未来大概率就只有这几家能做成,这个在 科技 股投资里面很少听到,因为许多 科技 行业是要降价的,天花板就很容易算出来。 消费品恰恰相反,就算没有量的增长,还能依靠提价。

做 科技 股投资还要特别前瞻,财报上的变化经常是滞后的。看着财报变化再做 科技 股投资的买入或者卖出,可能并不是特别适用,许多 科技 股在财报还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其实竞争格局已经恶化了。

朱昂:非常有意思,过去一年多你做了不少思考?

田彧龙 我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要为注册制做准备。 伴随着A股不断扩容,以后我们覆盖的公司数量会变得越来越多,那么对今天的投资模式会带来挑战。

一个是变得像香港市场那样,会有大量的公司被边缘化。虽然会有一些公司定价错误,但是逐个去寻找效率太低。所以我今年引入一些量化手段帮助我从财务指标进行筛选。每一个行业的财务指标是不一样的,要把不同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找出来,进行个性化的筛选。通过量化工具筛选出来后,我们再进一步研究这家公司。这也是我从我们一位优秀的同事身上学到的,在交银,身边的同事们都是宝藏,大家很乐于分享。

我觉得未来10年会成为主动权益投资的黄金10年,这里面不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也会有所分化。

客观尊重 科技 投资的产业趋势

朱昂:之前看你的直播讲过,买 科技 股产业趋势第一,商业模式第二,公司质地第三,这点和许多人把公司质地放在第一不太一样,能否具体讲讲?

田彧龙 我觉得投资中的心态比年龄更重要,一定要有一种弱者心态。 我的一个老领导跟我说过,投资最重要的是应对,而不是预判, 我觉得这点非常对。若总是能预判 科技 的趋势,早晚会看错。

这就是为什么产业趋势对 科技 股投资那么重要,我们要尊重产业趋势,不能去逆产业趋势。在顶级的产业趋势里面,真正受益的公司也不会特别多,我们把这些公司买到量就行了。我最终买的还是公司,不是行业,再看好一个产业趋势也不会在这个赛道里面买太多。

在我的投资中,我认为 科技 行业很难“躺赢”,需要不断去跟踪变化,不能过于主观。比如说当年我们研究消费电子的时候,把音箱、耳机、AR/VR、智能机器人都研究过。 最后看到哪个产业趋势起来了,我们就买哪个;哪个产业趋势不行了,我们就卖掉。 我每一次买一个 科技 股,都会把这个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标注出来,知道公司在0、1、2、3、N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买入的时候就想好。每当公司达到了某个阶段,我再去思考接下来要怎么操作,竞争格局,市场容量跟我们买入的时候想的到底一样不一样。

我觉得基金经理占据了这个行业大多数人的光环,其实我们都占据了团队的优势,许多投资成果来自研究部的力量。 特别是在公募基金这样一个看排名的大环境下,每年都要做得比较好,真的非常依靠团队。这一点我觉得交银施罗德做得很好,在培养人上面很擅长。

朱昂:我看到进入2020年之后,你的组合在降低 科技 股的配置,这是为什么?

田彧龙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确实是不少 科技 股估值偏高。不少 科技 股通过创新获得比较好的利润之后,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这在 科技 股里面并不罕见。第二个原因,确实是华为事件在影响整个下游的需求。华为到最后走向怎么样,我觉得可能是“危中有机”,这里面还是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 科技 股,我去年总结了三个最好的方向:半导体、云计算、5G后周期。目前看,半导体不仅估值贵了,而且下游需求因为华为事件遇到了一些问题。云计算属于 科技 股里面有消费特征的,商业模式非常好,海外也有一批很优秀的公司。这里面过去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好公司。A股最早一批 科技 公司更多是一种项目制的企业。好消息是,随着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有更多的优秀标的会上市。特别是我接下来要发的新产品能够投港股,在港股有一批真正优秀的软件公司。

事实上我还是用原来的成长股框架在做投资,只是把这套框架跨越到了消费品领域,这样在 科技 股估值较高或者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能够找到其他投资机会, 避免组合因为系统性风险出现较大回撤。只是说在 科技 股投资中,我会更加偏向0到1的机会,在消费医药中,我会更加偏向1到N的机会。因为消费的1到N往往是竞争格局优化,而 科技 恰恰相反。

朱昂:你怎么看 科技 股中的管理层,比如说某消费电子龙头能长大,因为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田彧龙 优秀的管理层固然很重要,也有不少人因为对于管理层的信任,在这家公司上长期持有赚了好几倍。我的观点是,在 科技 股投资上不能完全依赖优秀的管理层,因为再优秀的管理层在 科技 趋势面前也有可能犯错。 我会把公司分成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对公司进行验证,跟踪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这么做或许会比长期持有辛苦一些,但能够降低不确定性风险。

我开个玩笑,如果有人告诉你明天没人去买某品牌的酱油了,你肯定是不相信的。但是如果有人说,某 科技 企业丢了个大订单,你或许不会那么惊讶。这就是 科技 和消费的不同, 科技 从0到1的过程很刺激,但是企业经营的波动性更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做 科技 股投资,把产业趋势放在第一位。 我选择 科技 股,会把中观产业趋势放在第一位,在一个好的产业趋势下面,再去选择好的公司。

通过体验发现身边的投资机会

朱昂:从你买的消费品来看,即便是1到N的品种,也都是一些新消费?

田彧龙 我比较喜欢通过自己体验去感受变化,无论是 科技 的变化还是消费的变化,这样能够套用我原来在 科技 股的投资框架。这段时间,我还研究了元気森林这样的非上市公司。这个公司对于把握消费者心理做得非常好,产品包装成日系,而且还是无糖。我们看到,这个价位的无糖饮料确实需求很大,元气森林做了以后,一大批公司都要进入这个价格带的无糖饮料。

还有最近很火的潮玩盲盒,我也研究了一下商业模式,发现真的很好。本质上,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潮玩盲盒都是非常类似的商业模式。只是OFO的投资很重,盈利能力比较差。共享充电宝投资不需要那么重,盈利能力比较强。而潮玩盲盒的数据看到,产品的周转率很高。不过这里面的潜在风险是,既然盈利那么强,一定会有竞争对手进入这个领域。

我有一个很敬佩的前辈,对于消费品投资给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 研究消费品,必须要研究消费者心理, 先把这些消费者心理的书籍好好看一遍。 投资消费品,0到1、1到2、2到3的阶段不投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在3到N的阶段敢不敢重仓, 这是真正体现消费品投资水平的时候。我觉得发现0到1的机会,更多来自勤奋和前瞻。但是抓住3到N的机会,更多来自深刻的理解能力。

朱昂:通过把大消费纳入到你的投资框架,不仅仅能控制回撤,也提高了你管理的规模容量?

田彧龙 是的,而且消费品的1到N阶段是越来越轻松的,而 科技 股的0到1阶段又很让人兴奋。这两年成长股有两大引擎,一个是国产化,包括 科技 医药都是受益于国产率的提高,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另一个是集中度提高,比如说消费建材不少公司就是受益于这种机会。

我在研究消费品的时候,也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公司的考验很重要。 我们看到美国和日本的消费品,为什么有些公司是老大,有些公司是老二?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公司发展阶段中,遇到一次重大的事件,不同公司做出的选择对之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说今年的疫情,有些消费品公司选择补贴下游,有些消费品公司选择减少库存。那么这一次重大选择之后,公司之间拉开的差距就可能再也拉不回来了。

朱昂:我看到你的组合里面,有一些餐饮供应链的公司?

田彧龙 整个餐饮都在往更加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值得用冷冻技术重新做一遍。这个产业趋势非常好,在疫情出现后,这类工业化的速冻食品已经放量了。

有一次我们去调研行业里的公司,在实验室吃了一顿很有意思的午饭,想吃什么都能通过事先冷冻后的半成品加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味道也还不错。我觉得这个趋势的天花板很高,变化也是循序渐进的,赛道里面的优秀公司都在进入一个甜蜜点。

朱昂:你是 科技 股研究达人,能否谈谈对新能源车的看法?

田彧龙 特斯拉和其他 汽车 公司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特斯拉是一家软件公司, 和微软谷歌是一样的。我之前去海外调研日本 汽车 巨头,他们都看不上特斯拉,事实上竞争对手并不理解特斯拉的内核是一家软件企业。

我研究过代表新能源车的国产化,他们并不是按照传统 汽车 的模型给供应商做,而是像软件公司一样快速迭代不断给供应商提出新的要求和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更多地在中国找到愿意提供服务的厂商,用敏捷的软件开发思路和特斯拉一起做迭代。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为什么它的估值会远高于传统 汽车 厂商。

朱昂:那么当下的市场中,你看好什么方向?

消费成长方面,我觉得年轻人的潮玩肯定是很好的方向,还有类似于元気森林这样的 健康 饮料,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消费里面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受益于三四线比较高的可支配收入。三四线城市由于房价比较低,大家的可支配收入比较高,加上类似于抖音这样的新渠道,你会发现三四线人口的消费能力也很强。就像前面说的,消费品要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出发,不能过于死板的去看美国和日本的消费品 历史 。

在医药成长股里面,是能够持续找到不同的投资机会。 医药的魅力在于,这个行业中什么类型的公司都有。 有些创新药的公司我可能看不太透彻,但依然可以买一些医药里面偏消费类的公司。医药里面还有一些偏 科技 属性的公司,类似于创新器械等,也是我中长期比较看好的。

朱昂: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飞跃点或者突变点吗?

田彧龙 我觉得是2015年那一轮牛熊,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是2014年进入交银施罗德看计算机行业的,当时还没有真正对研究入门,对研究的行业也曾产生过不成熟的想法。

好处是,看了那么多公司涨上去之后又跌下来,让我真正去反思,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之后在 科技 板块不好的时候,我们公司依然从中找到了具有Alpha特征的公司,那个阶段对自己是一个飞跃。

第二个飞跃点是去年做了投资之后,我开始将视野扩大到了消费领域。通过理解消费行业,我对 科技 投资的理解也上了一个台阶。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入行就能看计算机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变化很多,让我对许多变化非常敏感。 能够在交银施罗德入行,更是一件最幸运的事情。 公司的价值观很正,领导也对我们的成长很包容,给了我们很大的成长空间。在公司,不仅能收获知识,享受快乐,还能与持有人一起成长,这都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干劲。

“一拖多”遭遇业绩翻车后,多位基金经理选择“减负”

“明明精力有限,在行情鼎盛、基民认购热情正处于顶点时,受制于公司和渠道的压力,自己却不得不发新产品。”一位百亿基金经理曾这样对第一财经抱怨道。

但这种因基金经理“明星效应”而造成的“基金产品一拖多”现象正在逐渐好转。包括信达澳亚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前海开源明星基金经理曲扬、鹏华基金“国民基金经理”王宗合,2023年以来均开始主动减少码亮在管迟派宽基金产品数量。

就过往业绩而言,不少“一拖多”明星基金经理在过去几年持续遭遇业绩翻车,“瘦身”后的他们会迎来反转吗?

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减负”

2月11日,鹏华基金发布公告称,王宗合于2月11日离任鹏华精选回报三年定开混合、羡念鹏华中国50混合的基金经理。这两只基金产品将由2022年9月23日增聘的基金经理王云鹏单独管理,这也是王云鹏首度单独管理基金。

2月4日,王宗合卸任鹏华优质回报两年定开、鹏华成长价值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Wind数据显示,王宗合一周内离任的4只基金产品累计规模超过30亿元。截至2月11日,王宗合在管基金数量减少至6只(A、C份额合并计算),最新规模为168.78亿元。

同样“瘦身”的还有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2月3日,信达澳亚基金发布旗下基金信澳先进智造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冯明远因内部调整,卸任该产品基金经理,由齐兴方独自管理。以2022年末规模计算,此次卸任后,冯明远在管公募产品规模回落至256.68亿元。

1月13日,信达澳亚基金发布公告称,因内部调整,冯明远自1月13日起不再担任信澳匠心臻选两年持有期混合的基金经理。

信澳匠心臻选两年持有期混合成立于2020年10月30日,最早由冯明远、李淑彦共同管理。2022年8月16日,该基金增聘基金经理朱然。冯明远离任后,该基金将由李淑彦、朱然共同管理。

前海开源明星基金经理曲扬同样也在“减负”。2月3日,前海开源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内部调整,曲扬不再担任前海开源医疗健康基金的基金经理,由此前共同管理者范洁单独担任基金经理。此次瘦身后,曲扬最新在管规模为261.62亿元,在管产品减少至8只。

“一拖多”基金经理业绩遭遇翻车

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揭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金经理主动开始"瘦身",主要是想减少管理压力,"一拖多"的情况,会让基金经理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细化管理,导致了多只基金持仓趋于相同,而且多只基金往往涉及多种主题风格,即便基金经理的专业再全能,一个人也很难同时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这么多赛道。

2023年开始明星基金经理普遍开始“瘦身”,与市场反响和业绩表现是有着直接关联的,不乏“一拖多”的明星基金经理2022年业绩“翻车”,基民信任度降低,反倒使得管理规模缩水。

曲扬就是“一拖多”基金经理业绩不佳的最好案例。

被市场称为“全能选手”,所管基金主题风格多样。2022年曲扬的在管基金产品包括了人工智能赛道主题、医疗赛道主题、沪港深主题、以及没有强限制性主题的基金等。

业内人士分析道,即便曲扬再全能,他一人也很难同时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这么多赛道。从业绩层面来看,曲扬确实在2022年“翻了车”。通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末,曲扬管理的基金中,有9只基金(A/C份额单独计算)净值跌幅超过了30%,前海开源医疗健康净值跌幅更是高达38.39%。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主动权益类产品非常依赖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一拖多”容易造成基金经理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对基金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每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圈,很难对各个行业都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和研究,这就导致旗下管理的多支基金的风格几乎相同,持仓结构相似。一旦遭遇极端行情,容易出现所有产品业绩同时下滑的情况。

随着明星基金经理不再一味追求规模,而是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提升投资业绩,坚持以保障投资人利益为首要目标,“一拖多”的现象就会逐渐自然瓦解。

姚旭升认为理论上一位基金经理专注管理1~2只产品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实际经营中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却普遍存在。主要原因还是行业人才资源稀缺,基金公司培养人才的跟不上新产品的发行,培养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资源,还要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经验积累。

“瘦身”同时还“老带新”

除了明星基金经理“瘦身”,2023年以来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明星基金经理所管基金开始增聘新人共同管理。

1月4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兴全合润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增聘叶峰为基金经理,与公司副总经理兼基金管理部投资总监谢治宇共同管理该基金。这也是谢治宇独立管理9年多时间之后,该基金首次增聘基金经理。

1月7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告,交银精选混合增聘张雪蓉为基金经理,与知名基金经理王崇共同管理该基金。公开资料显示,张雪蓉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任中金公司研究助理,2017至2020年任华泰证券研究员。2020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

1月15日,由李晓星、张萍共同管理的银华心诚基金增聘王璐为基金经理。1月26日,李晓星、倪明管理的银华丰享一年持有期混合增聘杜宇为基金经理,公开资料显示,王璐、杜宇都是2015~2017期间加入银华基金,从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做起,再逐步走向基金经理职务。

姚旭升对记者表示,“老带新”通过増聘新人和明星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不仅加快了公司内部培养人才的,还能为老基金经理降低规模压力,让他集中精力做好投研工作,提高投资能力。新人还能与现有基金经理能力圈形成互补,使投资风格更加多元化,更容易为投资者获取稳定的回报。

揭冲则认为,基金经理“减负”和老带新是有关联的。市场在不断变化和发展,20多年来的市场情况表明,每年都有新的基金经理成长起来,为投资者创造出良好的收益。因此,对基金公司来说,与其让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囿于精力不够管理好多只基金,甚至出现业绩下滑,引发市场负面效应,倒不如在给明星基金经理“减负”的同时,増聘新人和明星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给新基金经理充分的机会和空间。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媒市股网关于交银精选的基金经理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